夏夜。

非典型性反社会。

2018.5.31 Who lives,who dies,who tells your story

这纯粹是一篇抒发个人感想的,可以说是日记吧,也可以作为一篇无聊的总结,毕竟从入德扎坑到现在都半年多了,我还没有单纯地写过观后感之类的东西,就一并糅杂进这篇东西里了。

但想了想还是不占德扎tag了。


写作的初衷是,今天是希罗尼姆斯·科洛雷多主教的诞辰日,从1732年到2018年,286年的跨度,我能够认识他、了解他、喜爱他,想想真是一段神奇的经历。以前我往往会倾向于,谈不上厌恶吧,至少对“专制”的统治者不会有什么好感,但却因为接触德扎产生了变化,也学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200年以前的那个时代。


其实我第一部看的音乐剧并不是德扎,而是伊丽莎白,是早在三四年之前的事情,但那时只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入。一直到我在网易云日推里听到了Wie wird main seinen schatten los这首歌,当时我在操场上准备夜跑,耳机里旋律响起再加上乌豆清亮的嗓音、以及那一字一句都无比戳心的歌词,当即我就决定晚上把这部音乐剧下载下来。整部音乐剧的剧情就和这首歌一样简直是牢牢抓住了心里每个角落,一直到这首歌出现,它的魔力真的是专辑里不能比的,乌豆那一段穿云裂石的爬音,当时让我有种一见钟情的错觉,看的时候连心跳都是飞速的,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我为什么这么晚才看德扎,我为什么这么晚才下网易云,我为什么这么晚才去听日推。由此入了音乐剧大坑,目测这辈子是爬不出来了,而德扎作为入坑作剧情又这么戳我心,自然是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扯远了不小心变成德扎吹了(。)说说主教,其实第一次见到主教的时候没有很特殊的感觉,就像我语c圈的其他主皮一样,往往不是从一开始就抓住我眼球的那一个。当时只觉得,天啦噜这个主教好有气场啊太帅了吧我想给他行礼(bushi),等等他好像还是个傲娇诶傲娇到不行的那种。当时原本待的圈正好都渐渐冷了下来,对德扎又实在是喜欢到不行,就想开个德扎剧组的皮,其实一开始是想皮沃尔夫冈的,毕竟一开始戳中我心的是逃离阴影这首歌,是他对自由的向往和对阴影的抗争。但是沃尔夫冈的话他实在是太活泼了不是很适合我,我还是比较适合那种正经的角色——于是就决定开了主教皮。没有查考据也没有深磨,开了皮之后码了一段现在回头想简直OOC到极致的短打去扩了列,和几个人对了几个来回之后渐渐找到了皮的感觉,才去查了些考据资料。


其实在查之前非常忐忑,毕竟德扎是艺术作品,艺术形象一定和历史形象有所不符,万一科洛雷多历史上真的是个极其专横又没什么作为还不讲道理的主教咋办,那我这皮就要废了。就这样忐忑不安地去看了百度上的一些资料,然后发现他历史上确实是一位有作为的统治者,他的傲慢也没有掩盖字里行间所显现出的当权时期所铸就的光辉。他着实像德扎里展现出的一样理智、有修养、追求进步,而且还热爱音乐。当时的心情真是高兴到飞起了,虽然这些考据也只是大致地简述了他的一生,但毕竟和自己想象中的所吻合,喜欢的程度就一下子上升了好几个等级。我因此而想要更了解他,从各个方面,也因为了解的程度更深,喜欢的程度也与日俱增。


↑这就是为什么我爬墙极其缓慢的原因,任何一句戳我心的描述或者话语都能把我再死死按回坑底。我乐意,口亨。


不过历史毕竟还是挺沉重的,并不像德扎里描述的那样那么简单,对他的经历也是一笔带过。科洛雷多的一生不能说一帆风顺,他的升迁是非常顺利的,推行的改革总体上来说是成功的,可是由于和莫扎特这个名字联系在一起,给后世留下的最普遍的印象毫无疑问是一位“刁难人的雇主”,然而他的很多举动其实细想,在那个时代并没有什么不合理之处,更不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是在刻意的打压天才,就像萨列里和莫扎特之间一样,他们的冲突和矛盾多来源于职位关系。在绝大多数莫扎特的传记里,对科洛雷多都没有什么正面的评价,甚至是在一些主教扎/扎主教cp向的人里,对科洛雷多的误解也不比别人要少。


我曾经(其实现在也会)对这些言论感到很生气,但是也无能为力,科洛雷多相关的考据资料是不多,但是毕竟也有一些,我觉得只要去通读一下再稍微思考思考的人都会明白他不是像普遍被描述的那样刻薄和专制。但我也不能按着他们的脑袋强迫他们去读这些东西,更何况有时看到别人把自己的幻想过多强加在科洛雷多主教身上,我甚至会觉得德扎这样的文艺作品到底是不是利大于弊还真不好说,众所周知的形象一旦定了型,就很难改变了,有多少人会去费心费力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形象呢?毕竟吃力不讨好,也没有必要,粮吃得开心就好,管那么多做什么。


我执着于一个公正的评价,有一段时间甚至过度执着。

直到有一次和别人在谈这方面的事情,他谈到了三国,《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之间不一致的地方这个很多人都是知道的,他说他也曾经觉得《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文学形象的塑造这么深入人心也不一定是好事,但现在却反而不这么想了。历史通俗化的形象为人所知、为人熟悉,才能让这个人物真正得被人记住、褒奖、赞扬或者是批判,想想德扎其实就是这样,没有德扎我甚至都不会知道科洛雷多这个人。于是我问他,那么如果这个形象让别人产生了误解从而扭曲了历史上真正的形象呢?他的回答是,只要历史学这门学科还存在,你不需要去担心历史上真正形象的问题,因为总有历史学家会去对这个问题做研究,也总会人不断想去认识他真正的模样。


是这样没错了,科洛雷多本人都有那本三百多页的德语书目专门叙述了他的点滴,他被视为18世纪启蒙运动的核心,是那个特殊时代精神层面和阶级层面转变的代表人物。而我,还有其他的一些人,则是“想去认识他真正模样”的人。

这么一想,历史的车轮是在残酷地前进没错,碾压过每一个人的生命痕迹,短短几十年在几千年里真的微不足道,能被真正留下的是少数人。但历史本身并不会去记住或者遗忘谁,它是见证者,像Hamilton里所说的:History has its eyes on you。


二百八十六岁的生日(好的并不是生日不要在意这些细节),我就写了这么一篇碎碎念的随笔。我手边放着那本德语书,封面上是你的画像,你到底是不是长这模样,画像是否有美化,你的说话方式、做事风格究竟如何,除非我哪一天有能力穿越回到过去才可能知道,否则我对这一切的印象也就他人的考证分析+我自己的想象思考,我能说是正确的吗,绝对不能说,但我会保证至少在我这里尽可能的正确和客观,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都是。

所以这本书我会继续看,之后等学了德语就能再翻译得通顺一些,再考虑要不要po到lof上之类的事情。

以及,要更努力才行。


那么,就这样写完了。

对您抱有喜欢,这对我来说这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科洛雷多主教。

(感觉有点点煽情但是不管了不管了不管了,捂脸。)

评论(2)

热度(16)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